Tuesday, February 10, 2015

遙望王保尼

遙望王保尼
黄汉伟(阿依淡州仪员)

我最近正在阅读兩本书。一本是《你不知道的爱国者:王保尼的傳记》(The Unsung Patriot: the memoirs  of Wong Pow Nee), 另一本是美国前国务卿及四星將軍鮑威尔Colin Powell 及傳记作者Joseph E. Persico合著的《我的美囯路程》 (My American Journey)。

我一向来偏爱看傳记,原因是读者可以从傳记閲读中吸取前人的成功经验。试想看作者用了一輩子努力奮斗,在社会上达到高成就,我们读者花了几个小时就可一览半貌,是很好的时间投资。

这些傳记当中,有些是自己親笔或口述的傳记,有些是往生后由他人撰写的傳记。 西方政治人物在担任公職后写书立傳的比比皆是,相对的我们本土的政治人物相形见绌。主因是西方閲读风氣鼎盛,出版事业蓬勃发展, 间接也促成了政治人物书写傳记成了个傳统。

《王保尼傳记》由其儿子王得评 (Peter Wong) 及研究員郭舒琳 (Koay Su Lynn) 合著。七十年后出生的槟城人对于在1957至1969年担任槟州首任首席部长丹斯里王保尼的生平及政治功过是陌生的。

曽担任王保尼政治秘书及联盟槟州秘书的尤索夫拉帝夫(Yusof Latiff) 在序言中写道王保尼的功勞被后来者搶去。这是令人感慨的,因为历史上继任者要突出自己的功绩,而盖过前人功勞的例子,比比皆是。七十年代的平民屋计划如打鎗埔组屋,土桥尾组屋及甘榜马来由组屋源自王保尼担任首长时代,不过完工移交钥匙时已改朝换代,是林蒼祐任首长时代。这一段历史在这《王保尼傳记》有淸楚的交代。

王保尼对促成马来西亚联合邦成立有正面的貢献。当年英国人派了五人调查团由柯波勳爵Lord Cobbold 領导 前往北婆及砂勞越以鑑定当地人对于成立马来西亚概念的民意。这五人之中,有三位英国人代表,兩位马来亚代表。王保尼当时已是槟州首长。另一位马来亚代表是外交部Mohd Ghazali Shafie (后来曾任外交部长)。这五人在1962年2月至4月期间,接触了4千人及收到2200个备忘录。后来他们前往英国以一个月半时间完成了报告呈交英国政府。在报告了写下了超过90%的兩地人民接受马来西亚这个概念。在这128页的报告书里,其中72頁为王保尼及Ghazali合撰。

那个年代,槟州首长可以在州外及国外,花好几个月时间处理其他政务。对这个年代而言,是不可思议的。

《王保尼傳记》詳细的记录了家族史及政务史,但做为一个研读政治人物及政治史的認真读者而言,政治述说的部份是不足的。1964年后的政局变化是相当大的。从左派街头斗爭,社陣勞工黨与联盟的政治对决,林蒼祐組黨的挑战,1967年槟城罷市事件及戒嚴等。这种种内外夾攻的挑战,是超越了王保尼及其同僚所能掌控及回应的。

其他王保尼及他那个年代的经历,就让读者自己读书,走一趟客屬公会的王保尼纪念庁来亲自体会。

马来西亚的上一代政治人物鮮少写著作,失去了一个机会让后来者从他们的从政史的起落𨍭折吸取经验及教训。当然,后人写的著作可从另外一个历史角度,另外一个视野来评估政治人物。但这绝对比不上親笔写或口述的自傳(autobiography)。

------

No comments: